杨利伟20年前一举飞天,实现破圈开局“第一椅”,如今他怎样了?(杨利伟女儿)

杨利伟20年前一举飞天,实现破圈开局“第一椅”,如今他怎样了?(杨利伟女儿) 作者:子曰(富书作者)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耳熟能详,如今,这个古人的浪漫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每当人们论及飞天,

杨利伟20年前一举飞天,实现破圈开局“第一椅”,如今他怎样了?(杨利伟女儿)

作者:子曰(富书作者)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耳熟能详,如今,这个古人的浪漫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每当人们论及飞天,一个名字总会涌上心头——杨利伟。

追溯至2003年,我国策划了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进入外太空的壮举。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需要一位既在技术上过硬,又在心理上最为稳定的宇航员。

在严苛的选拔过程中,杨利伟脱颖而出,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太空人,他成为亿万国民心中的英雄。

时光荏苒,转眼20载。在今年10月31日的清晨,神舟16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圆满完成太空任务,健康状况良好。

令人振奋的是,杨利伟亲自迎接这支太空队伍,并为他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这一场景不禁勾起了人们对他航天征程的记忆。

只是,20年以来,自杨利伟初次踏上太空之旅后,再未有机会迎来新的探险。

外界普遍认为,这么长时间的休息是因为首次飞行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一些伤害。

究竟,真相如何呢?

寻常家庭飞出了航天梦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诞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他的父亲杨德元和母亲魏桂兰在镇上的一所中学任教。

与大家印象中不同,小时候的杨利伟是个文弱、内向的孩子,曾经因为外面放鞭炮吓得躲到桌子底下。

然而,父亲可不愿意儿子这样胆小,于是每逢周末或假期,都带着他去爬山、游泳、欣赏大海,培养他冒险和运动的兴趣。

在这些户外活动中,杨利伟最喜欢溜冰和游泳,自身卓越的平衡能力,让小杨利伟找到了自信,他逐渐变得既有勇气行动,又很会保护自己。

儿时,一场露天电影的《铁道游击队》和路过的火车激发了小杨利伟向往远方的梦想,当时,他渴望长大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然而,少年时期,当他第一次作为学生代表参观海军机场时,梦想迎来了巨大的转变。他仰望飞行员和飞机,看到那朵朵降落伞,心中涌动着一个愿望:

希望有一天,他能够像自由的海鸥一样,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1983年6月,高中三年级的杨利伟看到了一个机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招飞新兵,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严格选拔、考察、体检和面试后,年仅18岁的杨利伟成功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

在学院,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中体能训练强度更被誉为全院的标杆。

1987年,杨利伟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强击机飞行员,是全师训练的佼佼者。

然而,1992年,部队精简整编,他所在的空军师被解散。此时专业飞行员在民航市场上极为抢手,高薪随时可得。

尽管机会摆在面前,杨利伟却坚定地向组织表示,他决心继续服役。1993年初,他调往川航空军某团,那里的环境在全军都以艰苦著称。

虽说都是飞行员,但歼击机的要求却是全新的,杨利伟等于重新接受了一次培训。

历经两年多,他完成了歼击机的基础课程,掌握了最全面的技能。到1996年,他总共安全飞行了1350小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全天候”歼击机飞行员。

杨利伟的雄心并不止于此。

当他得知中国计划选拔航天员时,心中的火焰迅速升腾。这不正是他一生的梦想吗?成为一名宇航员,飞向宇宙。

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申请参加航天员选拔,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1995年8月,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正式成立,杨利伟在各项测试中都表现出色。最终,他与其他13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同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人体极限下的魔鬼训练

从航天梦的萌芽到真正的航天员,这一过程充满了无法想象的曲折与艰辛。

首先,面对的是航天科学的庞大理论体系,一本入门的《载人航天工程基础》就有着600页的厚度。

这对于十年以上飞行经验的老兵来说,并非易事,他们已经习惯了长期的户外训练和飞行,而重新拾起这些书本对于每个人都是一场挑战。

从第一门课开始,杨利伟整整4年的时间,每天晚上12点前都没有休息,全身心沉浸在课本的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基础理论结业考核,杨利伟以93分的成绩在同期的战友中名列第一

闯过航天基础理论的难关,接下来还有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和航天模拟环境的考验。

这可谓是真正的“魔鬼式训练”。

杨利伟回忆道:“我们要离开地球引力进入太空,必须承受火箭将我们推入轨道的加速度。

在地面训练时,我们使用离心机模拟,经历8个G的加速度训练。

每次进行这种训练,脸部都会因此变形,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你根本无法掌控。”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个G力的感知微乎其微。

民航飞机拉升向上时,我们感受到大约0.2-0.5G力的牵拉感,而达到8G意味着8个自身体重施压在身体之上。

知乎上有个10年前美国空军兵在7.5G过载下的演示视频,那位专业的飞行员先是面部极度变形,50秒时发生幻觉,出现了瞬时昏迷。

这只是短短不到一分钟,而航天员必须在整整8个G的过载下,更长时间进行一系列极端操作。

杨利伟曾提到:“在操作时,我们手中会握着一个报警器。这有何用呢?如果你真的承受不住了,只需按下这个报警器,实验将会立即终止。

令人惊讶的是,自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20多年来,我国没有一个航天员按下过这个报警器。”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以超强的稳定心理控制,可以做到过载训练之后,心跳仍稳定在每分钟70次。

这样的“魔鬼式训练”还有很多:

连续旋转,下体负压(使用特定装置在下体周围形成的负压环境。可用于失重条件下减少体液头向转移、减轻心血管失调并锻炼提高立位耐力),剥夺睡眠,以及在狭小幽闭环境中进行的高负荷工作……

训练中,他们需要学习野外生存技能,分辨有毒蛇,了解80多种植物,找出哪些是可以食用的。

在训练周期里,很多人几天都无法正常进食。

正是这样的“魔鬼式训练”,塑造了杨利伟这位航天英雄

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

2003年10月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勇敢升空,开启了一次生命的探索之旅。

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当时国际航空形势处在低谷,先有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时,7名宇航员牺牲;随后,巴西火箭发射卫星时,因平台爆炸,20多人丧生。

为了此次飞行,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到了极致,但意外仍然发生了。

在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产生低频共振,让杨利伟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恐惧:

“仿佛周围充斥着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动得令人无法承受。那一瞬间,感觉自己既无法施展力量,又有种即将离开的感觉。”

短短的26秒仿佛漫长的一生,五脏六腑仿佛碎裂,他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

幸运的是,26秒后,飞船稳定下来

杨利伟用非凡的意志力挺过了这场汹涌的26秒,成功通过了低频共振的考验。

进入太空后的一段平静时光后,杨利伟突然听到一声闷响,仿佛“敲门声”。起先以为是错觉,但不久后,“敲门声”再次响起,四面八方,昼夜不断,毫无规律,仿佛有人在敲击飞船的船体。

杨利伟的心一直为此紧绷着,直到在返航时才稍稍松了口气。

可当火箭脱离逃逸塔后,发动机与箭体发生共振,杨利伟的身体承受巨大的压力,耳麦也发生了位移。

值得庆幸的是,耳麦只划破了杨利伟的嘴角,要是划到脖颈,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负众望,神舟五号胜利返航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杨利伟完美的飞行,引发举国沸腾,他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当天,赶回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杨利伟给教员们分别打了电话,汇报自己在太空的具体情况,那时,电视里全是他的新闻和身影,他视如平常。

有位老教员不禁感慨:“难得啊,能在巨大荣耀前,保持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是的,面对荣誉,杨利伟从未居功自傲,他专心训练,一如既往,泰然置之

58岁时刻准备飞天

2003年11月,祖国报以英雄最高褒奖,授予杨利伟“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2014年9月,国际授予这位贡献突出的航天员列昂诺夫奖。

无论是那次首航,还是日常的研究工作,他的杰出表现,都让世界对中国和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在他的推动下,神舟六号进行了180多项改进,解决了对航天员构成致命危险的“8Hz振动”问题。

对于“太空敲门”的疑虑,杨利伟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与国内外专家交流研究,2013年,专家们确定了原因:这是飞船自身微小变形所产生的异响。

这一历时10年的严谨探寻与验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航天材料的研发与升级

最近的神州17号发射备选名单中,58岁的杨利伟仍然凭借出色的综合成绩跻身前列。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在36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电动转椅上,他依然轻松自如;

穿着笨重的航天服,他在水下熟练地模拟失重状态下的各种太空操作……

事实上,20年来,杨利伟的各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神舟六号航天员选拔时,杨利伟的综合成绩仍然位居第一。

只是,考虑到国家载人航天发射时间间隔较大,任务密度较低,他选择主动退出,为其他队员留下了机会。

不仅如此,从神舟12号到神舟15号,他都以前三名的成绩进入备选航天员名单。

杨利伟心怀再次踏上太空的梦想,特别是作为中国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员成长的见证人,他渴望前往空间站这个航天员心中的梦想之地。

因此,杨利伟依然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安排,再次征服星辰大海。

飞天荣誉背后的家庭深情

在追逐美好航天梦想的背后,隐藏着说不完的辛酸。其中,除了坚守对祖国的责任,还蕴含着一份深情的家庭厚意。

1990年,已经当了老师的张玉梅,被杨利伟的母亲一眼相中,两人通过相亲,初见倾心,当年年底就喜结良缘。

而由于工作需要,杨利伟辗转多地,张玉梅为了陪伴丈夫,辞去了心爱的工作。

从西北无垠的荒漠到西南连绵的大山,张玉梅面对着各种恶劣环境,却从未抱怨。在她看来,只要和丈夫在一起,一切苦累都值得。

91年,两人迎来了可爱的女儿,她喜欢黏在杨利伟身边,喃喃着要爸爸给自己摘星星。对于女儿的这个梦想,鲜有时间陪伴的杨利伟将之深深烙印在心里。

没想到,女儿两岁时在病魔的纠缠下不幸离世。夫妻二人承受了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打击,整个世界似乎在那一刻失去了色彩。

擦干妻子的泪水后,杨利伟毅然回到工作岗位,将悲伤化为力量,更加高强度地履行训练任务。

3年后,夫妻俩迎来了第二个孩子:一个活泼的男孩儿。他们渴望孩子健康成长,为他取名“宁康”。

1998年,杨利伟成为首批航天员后,张玉梅随之调入北京从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可因杨利伟是封闭式训练,两人虽说都在航天城,也只能做“周末夫妻”。

而世事难料,当儿子5岁之时,张玉梅罹患了严重的肾病。为了照顾好孩子,又不让丈夫分心,她悄悄隐瞒了病情,默默忍受了大半年。

直到出现尿血的症状,张玉梅才匆匆赶去医院。然而,第二天,杨利伟将前往吉林进行飞行训练,这个机会是无法重来的。

那个晚上,他在妻子的病床前守了整整一夜。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轻描淡写地安慰他可以安心去训练。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妻子每个月都有10天在医院里度过。每次,杨利伟都会提前办好医疗手续,把妻子送到医院,然后匆匆赶回航天城,继续他的训练。

正是妻子一直以来的理解与付出,让杨利伟更为专注地投身于航天事业

英雄凯旋之时,杨利伟对于各种荣誉淡然处之,而最令他自己激动的是:当他走下飞机将等候许久的妻子揽在怀中,又把儿子抱在胸前的那一刻。

在谈及最为感谢的人时,杨利伟提及妻子杨玉梅,说道:“航天英雄这份荣誉,是两个人的荣誉。”

如今的杨利伟扮演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中流砥柱,身担副总设计师之职。

他还是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空间站中国代表。

艰巨的训练任务之外,杨利伟策划、领导并组织了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的论证和技术准备等工作。

同时,他更为中国航天员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为惊喜的是,杨利伟的文章《太空一日》被收录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这一刻,我已经忘记了训练的时候是要怎样去控制自己。我冲到舷窗旁去俯瞰外面,看人类赖以生存了一万多年的美丽家园。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我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无比骄傲和自豪。’”

不由得想起网友的一句感慨:“小时候其实不懂,长大后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杨利伟是英雄。”

梦想成就了英雄,而这位英雄,正将梦想的火炬代代传递

作者简介:子曰,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第4本书已出版,图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杨利伟20年前一举飞天,实现破圈开局“第一椅”,如今他怎样了?(杨利伟女儿)

Like (0)
Previous 2024年11月30日 上午11:01
Next 2024年11月30日 上午11: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